第148章 第3页
逆耳之言。
为人臣者,忠君之事,分君之忧,谏君之错。
君尊臣卑,臣虽然出谋划策,但圣人不想收纳吐蕃,臣亦不敢左右圣人决定。
然东宫不稳却威胁大唐传承,臣就算丧命,也必须阻拦圣上。
” 皇帝没想到区区和亲怎么又扯到大唐传承之上,皇帝问:“此话怎讲?” 太子少师深深拜了一拜,肃容道:“圣人信任妻女,放权于天后,但如今尾大不掉,已经威胁东宫。
圣人之下,政令皆出天后之手,民间只闻天后,何闻李唐?太子孝顺,不忍忤逆母亲,对天后一让再让,如今已被天后夺走实权。
不止于此,天后还将禁军交给盛元公主,如果天后和盛元公主有什么其他心思,太子该如何自保?” 皇帝的脸色严肃下来,他身体不好,许多事情无法亲力亲为,只能找人帮他。
皇帝不放心交给臣子,万一养出权臣,以李善那个懦弱的性子,如何抗争?皇帝也不放心交给宗亲郡王,甚至连李怀都不能放心。
思来想去,皇帝只能选择枕边人。
如果人分三六九等,天后无疑是一流人物,她碰到了机遇,马上就握住并发扬光大,等皇帝意识到的时候,天后权力已经膨胀到连皇帝都无法遏制。
但这终究是他的妻子,他孩子的母亲,皇帝依然选择信任天后,维持着他和天后的权力平衡。
但皇帝能压住天后,太子却不能,后来李朝歌回来,皇帝想着制衡,便分了一部分权力给李朝歌。
如何制衡各方权力是一个帝王终身研习的必修技,皇帝以为他将权力分散给各方,李善就能稳坐皇位。
但是没想到,皇帝分出去的权力太多,已经多到让东宫无地立足。
皇帝扪心自问是为了太子好,可是,太子及太子背后的人,是否甘愿被削弱呢?皇帝默然,太子少师依然慷慨陈词,言辞凿凿道:“圣人,终究东宫才是一国之本。
臣说句大逆不道的话,如今天后只手遮天,您在世时,自然能压制天后,但万一陛下百年,天后再无阻拦,又有谁能限制她?为了太子,为了江山稳固,为了大唐基业,请圣人快刀斩乱麻,将天后的左膀右臂折除。
这不光是安东宫的心,更是安天下臣民的心啊。
” 说完,太子少师深拜在地,长跪不起。
李善暗暗叹了口气,也深深下拜:“请圣人三思。
” 如今这已不是和亲的问题,而是皇帝态度的问题。
从去年以来,天后大力扶持李朝歌,李朝歌也对天后言听计从,如臂指使。
这两人很明显在挤压东宫的生存空间,如果这时候皇帝同意将李朝歌嫁去吐蕃,那就是在向所有人表态,在天后和太子中,皇帝始终站在太子这一边。
从始至终,这就是天后和太子的战争。
李朝歌,镇妖司,和亲,都是筏子。
今日轮到裴纪安当值,他进殿时,内侍说皇帝在和几位相公说话,让裴纪安去侧殿等一等。
裴纪安去侧殿抄录,相公出去后,裴纪安手里有字,便暂时没动,打算等写完再去给皇帝请安。
然而,只是片刻,外面又来人了。
裴纪安原本没有当回事,可是渐渐的,他手里的动作停了下来。
他听到了太子和皇帝的对话。
太子说,要送李朝歌去和亲。
简直荒谬,大唐嫡长公主,岂有和亲的道理?裴纪安气得不轻,但如今公主中只有李朝歌未曾定亲,如果真要和亲,李朝歌就是唯一的人选。
太子和太子少师的话音越来越快,而皇帝却逐渐沉默,像是被说动了。
裴纪安心里狠狠一咯噔,他静静瞥了眼外面的内侍,见无人注意他,便悄然起身,往殿外走去。
他要赶紧出宫,去提醒李朝歌。
万一皇帝这边写了圣旨,那就全完了。
裴纪安一直安安静静待在侧殿,再加上是熟面孔,没多少人注意他。
裴纪安离开仁寿殿,立刻加快脚步。
长阶上吹来一阵风,裴纪安衣袖鼓起,呼吸间尽是湿闷的水汽。
为人臣者,忠君之事,分君之忧,谏君之错。
君尊臣卑,臣虽然出谋划策,但圣人不想收纳吐蕃,臣亦不敢左右圣人决定。
然东宫不稳却威胁大唐传承,臣就算丧命,也必须阻拦圣上。
” 皇帝没想到区区和亲怎么又扯到大唐传承之上,皇帝问:“此话怎讲?” 太子少师深深拜了一拜,肃容道:“圣人信任妻女,放权于天后,但如今尾大不掉,已经威胁东宫。
圣人之下,政令皆出天后之手,民间只闻天后,何闻李唐?太子孝顺,不忍忤逆母亲,对天后一让再让,如今已被天后夺走实权。
不止于此,天后还将禁军交给盛元公主,如果天后和盛元公主有什么其他心思,太子该如何自保?” 皇帝的脸色严肃下来,他身体不好,许多事情无法亲力亲为,只能找人帮他。
皇帝不放心交给臣子,万一养出权臣,以李善那个懦弱的性子,如何抗争?皇帝也不放心交给宗亲郡王,甚至连李怀都不能放心。
思来想去,皇帝只能选择枕边人。
如果人分三六九等,天后无疑是一流人物,她碰到了机遇,马上就握住并发扬光大,等皇帝意识到的时候,天后权力已经膨胀到连皇帝都无法遏制。
但这终究是他的妻子,他孩子的母亲,皇帝依然选择信任天后,维持着他和天后的权力平衡。
但皇帝能压住天后,太子却不能,后来李朝歌回来,皇帝想着制衡,便分了一部分权力给李朝歌。
如何制衡各方权力是一个帝王终身研习的必修技,皇帝以为他将权力分散给各方,李善就能稳坐皇位。
但是没想到,皇帝分出去的权力太多,已经多到让东宫无地立足。
皇帝扪心自问是为了太子好,可是,太子及太子背后的人,是否甘愿被削弱呢?皇帝默然,太子少师依然慷慨陈词,言辞凿凿道:“圣人,终究东宫才是一国之本。
臣说句大逆不道的话,如今天后只手遮天,您在世时,自然能压制天后,但万一陛下百年,天后再无阻拦,又有谁能限制她?为了太子,为了江山稳固,为了大唐基业,请圣人快刀斩乱麻,将天后的左膀右臂折除。
这不光是安东宫的心,更是安天下臣民的心啊。
” 说完,太子少师深拜在地,长跪不起。
李善暗暗叹了口气,也深深下拜:“请圣人三思。
” 如今这已不是和亲的问题,而是皇帝态度的问题。
从去年以来,天后大力扶持李朝歌,李朝歌也对天后言听计从,如臂指使。
这两人很明显在挤压东宫的生存空间,如果这时候皇帝同意将李朝歌嫁去吐蕃,那就是在向所有人表态,在天后和太子中,皇帝始终站在太子这一边。
从始至终,这就是天后和太子的战争。
李朝歌,镇妖司,和亲,都是筏子。
今日轮到裴纪安当值,他进殿时,内侍说皇帝在和几位相公说话,让裴纪安去侧殿等一等。
裴纪安去侧殿抄录,相公出去后,裴纪安手里有字,便暂时没动,打算等写完再去给皇帝请安。
然而,只是片刻,外面又来人了。
裴纪安原本没有当回事,可是渐渐的,他手里的动作停了下来。
他听到了太子和皇帝的对话。
太子说,要送李朝歌去和亲。
简直荒谬,大唐嫡长公主,岂有和亲的道理?裴纪安气得不轻,但如今公主中只有李朝歌未曾定亲,如果真要和亲,李朝歌就是唯一的人选。
太子和太子少师的话音越来越快,而皇帝却逐渐沉默,像是被说动了。
裴纪安心里狠狠一咯噔,他静静瞥了眼外面的内侍,见无人注意他,便悄然起身,往殿外走去。
他要赶紧出宫,去提醒李朝歌。
万一皇帝这边写了圣旨,那就全完了。
裴纪安一直安安静静待在侧殿,再加上是熟面孔,没多少人注意他。
裴纪安离开仁寿殿,立刻加快脚步。
长阶上吹来一阵风,裴纪安衣袖鼓起,呼吸间尽是湿闷的水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