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45章 第3页
也不能知道的,若是家中的女儿知道了,定会将她嫁得远远的,就是为了不耽误自家的豆腐生意。
其他的什么收徒那就更是想都不用想了,所以他们家的豆腐做了几十年,但在附近的村子里都还是独一份。
想到这里,肖老太太冷哼了一声,“做豆腐哪有那么简单,你会做,还是你娘我会做?说话也不过一过脑子,有这个空闲,就去整地。
” 因为已经秋收,后面不再需要去地里了,所以肖老太太觉得三儿子就是闲的,只有闲出了毛病才会想东想西。
见他娘没答应,唐三鱼并没有放弃,跟前跟后地继续劝说。
“娘,豆腐不但可以换回豆子,还可以换鱼,我还看到了有的人家直接拿铜板买。
唐迟迟那丫头今天早上用豆腐换到了很多好东西,有一大袋够我们家吃十天的豆子,还有好几条鲜活的鱼,就是铜板也不少。
” “我们家的豆子吃不完,不如用来做豆腐,做出来的豆腐不但自家可以吃,还能拿出去卖、换豆子、鱼、粮食还有钱回来。
” “做豆腐真的很简单,就是磨碎了煮一煮……” “再压一压……” 经过唐三鱼孜孜不倦,念经一般的劝说,原本就有些意动的肖老太太当天晚上终于松口了,不过她没有答应买一个石磨回来。
“费钱!” 她老人家拨着心里的算盘。
“我娘家那条村就有人会做豆腐,村里也有石磨,你明天就背上半袋豆子,我们去找小花。
若是真的能做出豆腐来,家里再买个石磨也不迟。
” 唐三鱼大赞,“娘,你可真聪明!” 于是第二日一早,母子两个就出发了,他们一路穿过了江州城,然后再从官道转到小道,鞋底都磨破了一层才来到肖家村。
在肖家村里,他们和唐小花一合计,就带着豆子找到了村里的石磨,三个人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终于把半袋干瘪的豆子磨成了豆浆,然后满心期待地倒到锅里面煮,煮着煮着,煮成了豆腥味扑鼻、粘稠又划嗓子的豆浆。
其他的什么收徒那就更是想都不用想了,所以他们家的豆腐做了几十年,但在附近的村子里都还是独一份。
想到这里,肖老太太冷哼了一声,“做豆腐哪有那么简单,你会做,还是你娘我会做?说话也不过一过脑子,有这个空闲,就去整地。
” 因为已经秋收,后面不再需要去地里了,所以肖老太太觉得三儿子就是闲的,只有闲出了毛病才会想东想西。
见他娘没答应,唐三鱼并没有放弃,跟前跟后地继续劝说。
“娘,豆腐不但可以换回豆子,还可以换鱼,我还看到了有的人家直接拿铜板买。
唐迟迟那丫头今天早上用豆腐换到了很多好东西,有一大袋够我们家吃十天的豆子,还有好几条鲜活的鱼,就是铜板也不少。
” “我们家的豆子吃不完,不如用来做豆腐,做出来的豆腐不但自家可以吃,还能拿出去卖、换豆子、鱼、粮食还有钱回来。
” “做豆腐真的很简单,就是磨碎了煮一煮……” “再压一压……” 经过唐三鱼孜孜不倦,念经一般的劝说,原本就有些意动的肖老太太当天晚上终于松口了,不过她没有答应买一个石磨回来。
“费钱!” 她老人家拨着心里的算盘。
“我娘家那条村就有人会做豆腐,村里也有石磨,你明天就背上半袋豆子,我们去找小花。
若是真的能做出豆腐来,家里再买个石磨也不迟。
” 唐三鱼大赞,“娘,你可真聪明!” 于是第二日一早,母子两个就出发了,他们一路穿过了江州城,然后再从官道转到小道,鞋底都磨破了一层才来到肖家村。
在肖家村里,他们和唐小花一合计,就带着豆子找到了村里的石磨,三个人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终于把半袋干瘪的豆子磨成了豆浆,然后满心期待地倒到锅里面煮,煮着煮着,煮成了豆腥味扑鼻、粘稠又划嗓子的豆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