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2章 第3页
从未有过的声音。
地狱里可能有过,我曾经设想过那是什么样的声音,我当时的想象里立刻出现了鬼哭狼嚎的声音。
我也有过侥幸的想法,我也许偶尔瞎猫逮住了死耗子,阴差阳错地写下了几个来自天堂的美妙乐句。
现在回首往事,似乎有了我为何选择《狂人日记》的答案:我当初谱曲的方法,可以说是另外一个狂人的日记。
“文革”结束以后,我曾经十分好奇毛泽东对鲁迅的欣赏。
我想,这两个人在心灵上可能有一条秘密通道,虽然有着生死之隔,他们仍然能够迅速地互相抵达。
毛泽东和鲁迅似乎都有着坚强的心灵和永不安分的性格。
毛泽东赞扬鲁迅的“硬骨头精神”,其实毛泽东也是硬骨头,他和当时比中国强大的美国和苏联抗衡时毫不示弱。
而且这两个人在思想深处都是彻底的和极端的,他们对儒家的中庸之道都表现出了深恶痛绝。
任何伟大的作家都需要伟大的读者,鲁迅拥有一个强大的读者毛泽东,这可能是鲁迅的幸运,也可能是鲁迅的不幸。
“文革”时期的“鲁迅”,从一个作家的名字变成了一个时髦的政治词汇之后,他深刻和妙趣横生的作品也被教条主义的阅读所淹没。
在那个时代里,人人张口闭口都是“鲁迅先生说”,其亲热的语气好像当时所有的中国人都和鲁迅沾亲带故似的,可是很少有人像毛泽东这样理解鲁迅。
因此,“文革”时期的鲁迅虽然名声达到顶峰,可是真正的读者却寥寥无几,“鲁迅先生说”只是一个时代在起哄而已。
“文革”之后,鲁迅不再是一个神圣的词汇,他回归于一个作家,也就回归于争议之中。
很多人继续推崇鲁迅,不少人开始贬低和攻击鲁迅。
与鲁迅在世时遭受的攻击有所不同,现在的攻击里添加了情色的配料,一些人津津乐道于隐私中的鲁迅,捕风捉影地研究起了与鲁迅恋爱有关的四个女人;还有的人干脆臆想起来:鲁迅的床上功夫十分糟糕,鲁迅的性心理十分变态…… 随着中国市场经济的兴起,鲁迅的商业价值也被不断地开发出来,鲁迅笔下的人物和地名被纷纷用于餐饮业和旅游业,甚至KTV和夜总会里都有鲁迅笔下地名命名的包厢,官员和商人搂着小姐在这样的包厢里歌舞升平。
还有人直接拿鲁迅本人作为广告代言人。
武汉有一家专卖臭豆腐的小店,在店门口耸立起鲁迅叫卖臭豆腐的广告牌。
广告上用的是一张鲁迅抽烟的经典照片,只是将鲁迅手上的香烟换成了一串臭豆腐。
这家小店的老板骄傲地声称:他们是鲁迅先生的同乡,都是浙江绍兴人,制作这样的广告是现在中国流行的做法,就是借用名人效应来招揽生意。
“鲁迅”在中国的命运,从一个作家的命运到一个词汇的命运,再从一个词汇的命运回到一个作家的命运,其实也折射出中国的命运。
中国历史的变迁和社会的动荡,可以在“鲁迅”里一叶见秋。
我在奥斯陆大学继续讲述我和鲁迅的故事。
我告诉挪威的听众,我曾经无知地认为鲁迅是一个糟糕的作家,他显赫的名声只是政治的产物。
一九八四年,我在中国南方一个县城的文化馆工作。
当时我已经从事写作,我办公室外面的过厅里有一张大桌子,桌下地上堆满了马克思、恩格斯、列宁、斯大林、毛泽东和鲁迅的著作。
这些曾经是圣书的著作,时过境迁之后像废纸一样堆在一起,上面落满了灰尘。
鲁迅的著作堆在最外面,我进出办公室的时候,双脚时常会碰到它们,我低头看看在地上灰溜溜的鲁迅著作,不由幸灾乐祸,心想这家伙终于过时了。
有一次我经过时,不小心被地上的鲁迅著作绊了一下,差点摔倒在地,我骂了一声: “他妈的,都过时了,还要出来捉弄人。
” “文革”结束的时候,我刚好高中毕业。
此后的十多年里,我阅读了大量的文学作品,可是没有读过鲁迅作品中的一个字。
后来我自己成为了一名作家,中国的批评家认为我是鲁迅精神的继承者,我心里十分不悦,觉得他们是在贬低我的写作。
地狱里可能有过,我曾经设想过那是什么样的声音,我当时的想象里立刻出现了鬼哭狼嚎的声音。
我也有过侥幸的想法,我也许偶尔瞎猫逮住了死耗子,阴差阳错地写下了几个来自天堂的美妙乐句。
现在回首往事,似乎有了我为何选择《狂人日记》的答案:我当初谱曲的方法,可以说是另外一个狂人的日记。
“文革”结束以后,我曾经十分好奇毛泽东对鲁迅的欣赏。
我想,这两个人在心灵上可能有一条秘密通道,虽然有着生死之隔,他们仍然能够迅速地互相抵达。
毛泽东和鲁迅似乎都有着坚强的心灵和永不安分的性格。
毛泽东赞扬鲁迅的“硬骨头精神”,其实毛泽东也是硬骨头,他和当时比中国强大的美国和苏联抗衡时毫不示弱。
而且这两个人在思想深处都是彻底的和极端的,他们对儒家的中庸之道都表现出了深恶痛绝。
任何伟大的作家都需要伟大的读者,鲁迅拥有一个强大的读者毛泽东,这可能是鲁迅的幸运,也可能是鲁迅的不幸。
“文革”时期的“鲁迅”,从一个作家的名字变成了一个时髦的政治词汇之后,他深刻和妙趣横生的作品也被教条主义的阅读所淹没。
在那个时代里,人人张口闭口都是“鲁迅先生说”,其亲热的语气好像当时所有的中国人都和鲁迅沾亲带故似的,可是很少有人像毛泽东这样理解鲁迅。
因此,“文革”时期的鲁迅虽然名声达到顶峰,可是真正的读者却寥寥无几,“鲁迅先生说”只是一个时代在起哄而已。
“文革”之后,鲁迅不再是一个神圣的词汇,他回归于一个作家,也就回归于争议之中。
很多人继续推崇鲁迅,不少人开始贬低和攻击鲁迅。
与鲁迅在世时遭受的攻击有所不同,现在的攻击里添加了情色的配料,一些人津津乐道于隐私中的鲁迅,捕风捉影地研究起了与鲁迅恋爱有关的四个女人;还有的人干脆臆想起来:鲁迅的床上功夫十分糟糕,鲁迅的性心理十分变态…… 随着中国市场经济的兴起,鲁迅的商业价值也被不断地开发出来,鲁迅笔下的人物和地名被纷纷用于餐饮业和旅游业,甚至KTV和夜总会里都有鲁迅笔下地名命名的包厢,官员和商人搂着小姐在这样的包厢里歌舞升平。
还有人直接拿鲁迅本人作为广告代言人。
武汉有一家专卖臭豆腐的小店,在店门口耸立起鲁迅叫卖臭豆腐的广告牌。
广告上用的是一张鲁迅抽烟的经典照片,只是将鲁迅手上的香烟换成了一串臭豆腐。
这家小店的老板骄傲地声称:他们是鲁迅先生的同乡,都是浙江绍兴人,制作这样的广告是现在中国流行的做法,就是借用名人效应来招揽生意。
“鲁迅”在中国的命运,从一个作家的命运到一个词汇的命运,再从一个词汇的命运回到一个作家的命运,其实也折射出中国的命运。
中国历史的变迁和社会的动荡,可以在“鲁迅”里一叶见秋。
我在奥斯陆大学继续讲述我和鲁迅的故事。
我告诉挪威的听众,我曾经无知地认为鲁迅是一个糟糕的作家,他显赫的名声只是政治的产物。
一九八四年,我在中国南方一个县城的文化馆工作。
当时我已经从事写作,我办公室外面的过厅里有一张大桌子,桌下地上堆满了马克思、恩格斯、列宁、斯大林、毛泽东和鲁迅的著作。
这些曾经是圣书的著作,时过境迁之后像废纸一样堆在一起,上面落满了灰尘。
鲁迅的著作堆在最外面,我进出办公室的时候,双脚时常会碰到它们,我低头看看在地上灰溜溜的鲁迅著作,不由幸灾乐祸,心想这家伙终于过时了。
有一次我经过时,不小心被地上的鲁迅著作绊了一下,差点摔倒在地,我骂了一声: “他妈的,都过时了,还要出来捉弄人。
” “文革”结束的时候,我刚好高中毕业。
此后的十多年里,我阅读了大量的文学作品,可是没有读过鲁迅作品中的一个字。
后来我自己成为了一名作家,中国的批评家认为我是鲁迅精神的继承者,我心里十分不悦,觉得他们是在贬低我的写作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