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 > 玄幻 > 明朝那些事儿 [精校出版]--当年明月--合集打包 > 第196章

第196章 第3页

目录
    了不好好待着,就开始思考一些乱七八糟的问题,搞得社会不得安宁。

     所以朱圣人的结论是,要用客观世界的“理”,去对抗主观人心的“欲”,而这才是世界的本原。

     通俗地说就是,为了追求理想中的崇高道德,可以牺牲人的所有欲望,包括人性中最基本的欲望。

     这是一个对后世产生了极大(或者说极坏)影响的理论,到了明代,这套理论已经成为了各级教育机构的通用教材,也是大明王朝各级官僚们的行为法则和指导思想,在那个时候,朱圣人的话就是真理,没有多少人敢于质疑这套理论。

     可是王守仁开始怀疑了,这源于一件事情的发生。

     弘治十四年(1501),王守仁调到了刑部(司法部),当时全国治安不好,犯罪率很高,大案要案频发,他便从此远离了办公室的坐班生活,开始到全国各地出差审案。

     但是审案之余,王大人还有一个爱好,那就是四处登山逛庙找和尚道士聊天,因为他“格”来“格”去,总是“格”不出名堂,只好改读佛经道书,想找点灵感。

     不久之后,他到了杭州,在这里的一所寺庙中,他见到了一位禅师。

     据庙中的人介绍,这位禅师长期参佛,修行高深,而且已经悟透生死,看破红尘,是各方僧人争相请教的对象。

     王守仁即刻拜见了禅师,他希望得到更多的启示。

     可是他失望了,这位禅师似乎没有什么特别,只是与他谈论一些他早已熟知的佛经禅理,他慢慢地失去了兴趣。

    而禅师也渐渐无言,双方陷入了沉默。

     在这漫长的沉默之中,王守仁突然有了一个念头。

     他开口发问,打破了沉寂。

     “有家吗?” 禅师睁开了眼睛,答: “有。

    ” “家中尚有何人?” “母亲尚在。

    ” “你想她吗?” 这个问题并没有得到即刻的回应,空荡荡的庙堂又恢复了寂静,只剩下了窗外凌厉的风声。

     良久之后,一声感叹终于响起: “怎能不想啊!”
目录
返回顶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