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59章 捷报连连 第2页
我们从这方面能征收到不少的工商税,拿这些收入拔付到工程,完全足够支付。
而百姓们免了这工役,有自愿往工地做工的也能赚钱,百姓必然高兴,也就会拥护我们朝廷了,花点钱就能换来民心,这帐难道划不来?” “这都是殿下仁慈爱民,要不然,就算朝廷再有钱,也不会有人这样做的。
”樊子盖连忙称赞道,虽然他心里不赞同这样做法。
但既然皇太子从工商税收那边新增的收入中拔钱过来,那他也自然是没什么可说的。
毕竟新工商税法实行后,民部确实多收了许多钱,但这新工商税法的税制却又极为先进,并不是那种胡乱摊派加派,而是设计的很合理,拔了最多的羊毛,可却听了最少的羊叫,也不知道太子是如何想出来的。
可财政收入大增,现在户部里口袋很满,确实不差这点钱。
易风想了想,又道,“建立九大粮仓是好事,这是长远考虑。
不过我还有个提议,那就是在各州县。
也还得建立常平仓,用以调节粮食价格。
我们都知道。
每当粮食收获的时候,也就是那些粮商们出动的时候。
他们往往联合起来打压粮价,导致很多时候粮食越是丰收,粮价就越低,百姓反越加困难。
对这种情况,朝廷必须有所作为,要加大常平仓的布置,建到各州各县。
合理的制定一个最低粮食收购价,当市场上粮食价格越过这条警戒线的时候,朝廷按原定的最低价官方出钱大量收购粮食。
而当市场价格高过最高价时。
那么官府就打开常平仓,按官定的最高价,向百姓平价出售粮食,这样既可避免谷贱伤农,也能防止谷贵伤民,以平抑粮食市场,安定人心。
” “这是早已有的仁政,我朝也有,不过数量有限。
殿下如今要扩大常平仓规模,这是大大的好事啊。
” “民部得专门从财政中拔出一笔专款,用做每年的粮食平价收购,专款专用。
专人管理,另外要来回审核都督,不可使仁政最后变成了某些人的贪腐发财的源泉。
” “微臣谨记。
” 易风看着樊子盖认真的掏出一支铅笔在小笔记本上记录。
赞赏的点了点头,这种源自怀荒的风气很好。
很务实,官员就当如此。
“还有一点你记一下。
关于在各地建立义仓,应当由官府出面,主动的联系各地的地主大族富户,建立义仓。
平时丰年各家捐献粮食进去,以防备灾荒。
义仓是本朝特创,开皇五年就已经创立,不过原先朝廷每年秋天每家出麦粟一石这一点,还有待改进。
义仓虽然是为了备荒,但应当是一个互帮互助的理念。
我以为,当按百姓的贫富等级不同,而各捐不同的粮食入仓。
比如说按各家的田产数量捐粮,每亩捐粮一升,田多者多捐,田少者少捐,让义仓成为一种保障,而不是一个负担。
” 一亩捐粮一升,百亩捐粮十石,看似比原来每家捐五石要多,但现在很少有百姓还有百亩田产,而且易风特别说明,这亩田捐一升,只是粮田数量,不包含桑田麻田。
最大的改变还是按家捐纳,改成按亩捐粮,如此一来有田者自然多捐。
“殿下,这义仓是备粮防灾荒,丰年补欠。
平时捐粮存储,一遇荒年则开仓均分给义仓的百姓。
若是现在按亩捐粮,那到时遇灾后放粮也平均分粮,只怕田产多的富户们会不满意。
” 易风却并不在意,“看起来这样是富户吃点亏,可既然为一方富户,自然也得为乡邻帮助一些,所谓能力越大责任也就越强。
每亩一升义粮,也并不多,每亩就算产粮两石,这一升义粮不不到其产出百分之一,他们有什
而百姓们免了这工役,有自愿往工地做工的也能赚钱,百姓必然高兴,也就会拥护我们朝廷了,花点钱就能换来民心,这帐难道划不来?” “这都是殿下仁慈爱民,要不然,就算朝廷再有钱,也不会有人这样做的。
”樊子盖连忙称赞道,虽然他心里不赞同这样做法。
但既然皇太子从工商税收那边新增的收入中拔钱过来,那他也自然是没什么可说的。
毕竟新工商税法实行后,民部确实多收了许多钱,但这新工商税法的税制却又极为先进,并不是那种胡乱摊派加派,而是设计的很合理,拔了最多的羊毛,可却听了最少的羊叫,也不知道太子是如何想出来的。
可财政收入大增,现在户部里口袋很满,确实不差这点钱。
易风想了想,又道,“建立九大粮仓是好事,这是长远考虑。
不过我还有个提议,那就是在各州县。
也还得建立常平仓,用以调节粮食价格。
我们都知道。
每当粮食收获的时候,也就是那些粮商们出动的时候。
他们往往联合起来打压粮价,导致很多时候粮食越是丰收,粮价就越低,百姓反越加困难。
对这种情况,朝廷必须有所作为,要加大常平仓的布置,建到各州各县。
合理的制定一个最低粮食收购价,当市场上粮食价格越过这条警戒线的时候,朝廷按原定的最低价官方出钱大量收购粮食。
而当市场价格高过最高价时。
那么官府就打开常平仓,按官定的最高价,向百姓平价出售粮食,这样既可避免谷贱伤农,也能防止谷贵伤民,以平抑粮食市场,安定人心。
” “这是早已有的仁政,我朝也有,不过数量有限。
殿下如今要扩大常平仓规模,这是大大的好事啊。
” “民部得专门从财政中拔出一笔专款,用做每年的粮食平价收购,专款专用。
专人管理,另外要来回审核都督,不可使仁政最后变成了某些人的贪腐发财的源泉。
” “微臣谨记。
” 易风看着樊子盖认真的掏出一支铅笔在小笔记本上记录。
赞赏的点了点头,这种源自怀荒的风气很好。
很务实,官员就当如此。
“还有一点你记一下。
关于在各地建立义仓,应当由官府出面,主动的联系各地的地主大族富户,建立义仓。
平时丰年各家捐献粮食进去,以防备灾荒。
义仓是本朝特创,开皇五年就已经创立,不过原先朝廷每年秋天每家出麦粟一石这一点,还有待改进。
义仓虽然是为了备荒,但应当是一个互帮互助的理念。
我以为,当按百姓的贫富等级不同,而各捐不同的粮食入仓。
比如说按各家的田产数量捐粮,每亩捐粮一升,田多者多捐,田少者少捐,让义仓成为一种保障,而不是一个负担。
” 一亩捐粮一升,百亩捐粮十石,看似比原来每家捐五石要多,但现在很少有百姓还有百亩田产,而且易风特别说明,这亩田捐一升,只是粮田数量,不包含桑田麻田。
最大的改变还是按家捐纳,改成按亩捐粮,如此一来有田者自然多捐。
“殿下,这义仓是备粮防灾荒,丰年补欠。
平时捐粮存储,一遇荒年则开仓均分给义仓的百姓。
若是现在按亩捐粮,那到时遇灾后放粮也平均分粮,只怕田产多的富户们会不满意。
” 易风却并不在意,“看起来这样是富户吃点亏,可既然为一方富户,自然也得为乡邻帮助一些,所谓能力越大责任也就越强。
每亩一升义粮,也并不多,每亩就算产粮两石,这一升义粮不不到其产出百分之一,他们有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