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 > 女生 > [重生]投资人生 番外完结 > 第53章

第53章

目录
    跟想象中的不太一样,俞永安这人没什么精英相,反而圆头圆脑,有一股子憨厚气质。

    但是实际一接触,就能发现他心中确有锦绣,不但理念超前,对于新生事物的接受度和敏感度也堪称一绝。

    在拿到林学文重新制定的策划案后,俞永安窝在办公室里整整研究了三天,三天后就跟林学文称兄道弟起来,钦佩之意溢于言表。

     林学文算是团队里除了陈远鸣最为年轻的一个,从来都是锋芒毕露,眼高于顶的模样。

    被俞永安这个老学长一缠,居然慢慢也有了点人样,两边团队的合作简直称得上化学反应,还是那种速燃型的,大陆方面的公关和战略发展转眼就有了点模样。

     趁这机会,陈远鸣也没浪费时间,直接跑到深圳转了一圈,通过赛格的销售网挖出了当时口碑最好的软盘制造商,是个浙江商人,名叫杜轩,手下有三条软盘生产线,从做纸盒外包装白手起家。

    不像其他人着重于降低成本,盲目扩大生产线,杜轩倒是建了一个小型研究团队,自行摸索软盘的改良,慢慢才在竞争激烈的华强北站稳了脚步。

     不过受限于资金规模,他的公司发展也缺乏真正的竞争力,虽然软盘口碑很好,但是产量一直保持在水平线上,没有显著提升。

    随着软盘业竞争的日趋白热化,这两年他也有点另谋出路的意思了。

     遇到这样一位心态良好的经营者,陈远鸣当然乐于把机会送给他试试。

    经过一番商议,最终由陈远鸣出资300万人民币,杜轩提供人力和管理团队,合资新建一个CD光盘厂。

    厂址设在汕头,技术研发则由最近并购的一家硅谷光盘研究室支持,陈远鸣占70%的股份。

     如今光盘业在国内也算不上冷门,毕竟港台的CD唱片业发展迅速,对于光盘的需求也在慢慢增大,只是光驱还没有在国内流行起来,光盘仍以CD唱片为主。

    而VCD说白了就是视频CD,在介质上和普通CD光盘没啥区别,所以投产起来就非常迅速。

    而关于光盘升级、革新就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完成的了。

     在确定了光盘厂能够迅速投产,且保证产品质量后,陈远鸣终于松了口气,把目光投向了距离深圳只有一河之隔的那个城市:香港。

     ☆、第五十六章 和之前几次孤身行动不同,这次陈远鸣远赴香港带领的是一支真正的团队,由飞燕公司公关部、学文创意公司和广州艺申音像公司共同组成。

     其实在VCD发行上,还是遇到了一些波折的,目前国内影视发行多为录像带或者镭射光碟,音频则以磁带为主,同时具备CD灌制生产线的并不多见,更别提引进VCD灌制事宜,因而即便VCD影碟存在着显而易见的利润,敢于涉足的公司依旧不多。

    这时国内的音像发行也以国营为主,罕少民营机构,对于吃惯皇粮的官老爷们而言,新鲜的螃蟹也未必都是佳肴。

     最终达成协议的只有两家公司,一是安徽本地的音像出版社,由于VCD是新兴产业,还有国家专利和世界第一的名头,地方政府对于飞燕公司的建设投产可谓开足了绿灯,本地资金无法参与到飞燕的投资上,自然就把精力转向了VCD影碟制造业,为此安徽音像出版社获得了大笔的政府扶持金,根据孟力生等人列出的要求,他们专门花大价钱引进了VCD灌装生产线,还配合林学文等人开始走上级路线,积极向跟各大制片厂、影业公司联系,协商优秀影片的VCD贩售权。

     这边的精力放在了国内,自然也有人把眼光放在了外面,另一家主动联系的就是广州音像出版社下属的艺申音像公司。

    和安徽方面的被动不同,广州这边对于VCD的前景十分看好,对于近在咫尺的香港电影业发展更是了如指掌,在听说飞燕有意进驻香港时,马上就派人赶了过来。

    于是经由广州方面的牵头,陈远鸣等人终于踏上了本次行程。

     八、九十年代的香港,可是说是亚洲流行文化的中枢之一,更是内地看向世界的窗口。

    流行音乐、香港电影这两块金字招牌牢牢吸引住了尚在懵懂期的大陆娱乐业,也为后世点燃了一波造神热潮。

     不过1993年的香港电影界还远远未到被神话的年代,几大影视公司或萌芽或没落,知名导演们尚在更新换代的关卡,老一代的张彻、李翰祥、楚原已经进入垂暮之年,新一代的徐克、吴宇森、关锦鹏、王家卫等人则刚刚崭露头角。

    在九七回归的重压下,这群人创造出了一大批水准极佳的作品,也把香港武侠片推上了鼎盛。

     然而论资历、论影响力,目前香港影业的龙头还属嘉禾娱乐,自从1987年邵氏
目录
返回顶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