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70章 第3页
书一封,告知自己的去向。
春申君黄歇再三挽留,荀子坚持道:“老夫只是去秦国看一看,若秦王如昭襄王一般,对儒者不屑一顾,那便作罢,回程便是。
” “那恐怕要让先生失望了,不曾听闻秦王重视任何一个儒者。
反倒听说先生您的弟子,那个叫李斯的,在丞相吕不韦门下修书,得了秦王青眼……那李斯,是言法的吧?” 荀子着实为这番话犹豫了一下,李斯虽是他的弟子,也有信往来,但离得太远,反而不如春申君消息灵通。
秦王如此重法家,那信儒的概率就不大了,可荀子偏偏是儒法并重的,他这个奇特的主张很难得到君主重用。
“老夫还是想去看看,无论如何,看了才会安心。
” “那便祝先生得偿所愿。
” 不管春申君是不是真心祝愿,荀子都领他的情,告辞而去。
一路长途跋涉,舟车劳顿,好不容易到了咸阳,联系上了李斯,却得知秦王不在。
“王上在雍城举行加冠礼,一时半会回不来。
”李斯忙解释道,“先生在这里住下,等待一段时日吧,咸阳最近颇为热闹。
” “秦王大约何时回宫呢?”荀子问。
“尚未可知。
”李斯迟疑道,“最近发生了一场叛乱……” 他把能说的部分都和荀子说了,当然,稍微润色了一下,强调了秦王的料敌在先和英明果决。
“雍城发生了叛乱?叛军离咸阳很近?”浮丘伯很惊讶,“我们这一路走来,并没有发现什么异常啊。
” “所以我才对王上推崇备至。
”李斯笑笑,不无骄傲道,“无厚入有间,游刃必有余。
[1]能将这样突如其来的叛乱处理得迅疾如风,未乱先治,甚至不影响商旅过路、黔首春耕,怎么能不算明主呢?” 荀子深以为然,对秦王越发改观。
山东六国有不少学者,对秦国都有那么点儿偏见,总觉得秦国除了会打仗就是会打仗,言必“虎狼之秦”,骂必“西夷”,但仔细数一数,从孝公时代开始,秦国就吸收了挺多他国的人才了。
春申君黄歇再三挽留,荀子坚持道:“老夫只是去秦国看一看,若秦王如昭襄王一般,对儒者不屑一顾,那便作罢,回程便是。
” “那恐怕要让先生失望了,不曾听闻秦王重视任何一个儒者。
反倒听说先生您的弟子,那个叫李斯的,在丞相吕不韦门下修书,得了秦王青眼……那李斯,是言法的吧?” 荀子着实为这番话犹豫了一下,李斯虽是他的弟子,也有信往来,但离得太远,反而不如春申君消息灵通。
秦王如此重法家,那信儒的概率就不大了,可荀子偏偏是儒法并重的,他这个奇特的主张很难得到君主重用。
“老夫还是想去看看,无论如何,看了才会安心。
” “那便祝先生得偿所愿。
” 不管春申君是不是真心祝愿,荀子都领他的情,告辞而去。
一路长途跋涉,舟车劳顿,好不容易到了咸阳,联系上了李斯,却得知秦王不在。
“王上在雍城举行加冠礼,一时半会回不来。
”李斯忙解释道,“先生在这里住下,等待一段时日吧,咸阳最近颇为热闹。
” “秦王大约何时回宫呢?”荀子问。
“尚未可知。
”李斯迟疑道,“最近发生了一场叛乱……” 他把能说的部分都和荀子说了,当然,稍微润色了一下,强调了秦王的料敌在先和英明果决。
“雍城发生了叛乱?叛军离咸阳很近?”浮丘伯很惊讶,“我们这一路走来,并没有发现什么异常啊。
” “所以我才对王上推崇备至。
”李斯笑笑,不无骄傲道,“无厚入有间,游刃必有余。
[1]能将这样突如其来的叛乱处理得迅疾如风,未乱先治,甚至不影响商旅过路、黔首春耕,怎么能不算明主呢?” 荀子深以为然,对秦王越发改观。
山东六国有不少学者,对秦国都有那么点儿偏见,总觉得秦国除了会打仗就是会打仗,言必“虎狼之秦”,骂必“西夷”,但仔细数一数,从孝公时代开始,秦国就吸收了挺多他国的人才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