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74章 第2页
了口气。
李朝歌做事向来迅速,她发话后,当天就吩咐众人整理证据,第二天便拉着一车证物,快马加鞭回东都了。
大伙抱着回家过年的心,赶路竟然比来时还快,李朝歌在二十六下午时分赶回东都。
她一进城门,二话不说,直接往镇妖司走去。
此刻,镇妖司已是一片祥和的等放假氛围。
白千鹤躺在树上,一边晒太阳,一边悠哉悠哉地等着下班。
今日是上衙的最后一天,明日上午来点个卯,就可以彻底放假了。
人生真是美妙。
白千鹤快乐地哼着小调,他躺得高,看得也远,他忽然一顿,仿佛看到了李朝歌。
白千鹤从树杈上坐起来,用力揉了揉眼睛。
这回他看清楚了,真的是李朝歌! 白千鹤一个激灵从树上跳下来,扯着嗓子大喊道:“快准备,指挥使回来了!” 李朝歌进入镇妖司,发现镇妖司内秩序井然,所有人都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,并没有因为即将放假而心生懈怠。
李朝歌暗暗满意,她吩咐周劭几人:“把证据贴好标签,搬到库房里。
你们一路辛苦了,整理好库房后,你们就可以回家了。
” 周劭一听,都不等李朝歌说完,就一手拎着一大堆盒子走向库房。
李朝歌从没见过周劭这么积极,看来,他今年过年应该和人有约吧。
李朝歌回来的时候就不早了,她打发周劭等人去存放证据,自己则去东殿检查白千鹤几人的工作进度。
白千鹤正在东殿认真地看卷宗,他见到李朝歌回来,十分惊讶地瞪大眼睛:“指挥使,您竟然回来了?我刚才看得太入神了,都没有注意到。
” 莫琳琅暗暗撇了撇嘴。
李朝歌不疑有他,说道:“汾州的事是个大案子,一时半会办不完,我就先带着人回来了。
等过年后,我和天后申请,带更多人手去汾州。
” 李朝歌真是受够汾州那群废物了,埋尸体都需要半个月。
求人不如求己,李朝歌决定等过年后,直接调一队禁军过去,无论脑力活还是体力活都可以内部解决,省得受那群废物的气。
白千鹤嗯了一声,说:“指挥使你放心,你不在镇妖司的这两个月,东都风平浪静,宫门一切正常,并没有发现妖怪。
” 李朝歌点头,问:“还有其他事吗?” 李朝歌问的模糊,似乎只是单纯地询问任务。
白千鹤顿了顿,说:“其他没什么,一切照旧。
只不过今年的大朝贺取消了,圣人体恤老臣,不忍众多相公大清早起来折腾,就取消了元日朝贺。
” 李朝歌应下,眉梢轻轻挑动。
元日朝贺每年都举办,无论君臣都要穿着最隆重的衣服,不断三拜九叩,往往要从天不亮折腾到中午。
在寒风中水米不进地站一上午,年轻人都吃不消,别说好些五六十岁的老臣。
皇帝取消今年的朝贺,似乎确实是体恤臣子。
可是,以往朝贺也折腾人,为什么从没有取消过呢?到底是皇帝的身体已经差到不足以支撑朝贺,还是太子不行了?
李朝歌做事向来迅速,她发话后,当天就吩咐众人整理证据,第二天便拉着一车证物,快马加鞭回东都了。
大伙抱着回家过年的心,赶路竟然比来时还快,李朝歌在二十六下午时分赶回东都。
她一进城门,二话不说,直接往镇妖司走去。
此刻,镇妖司已是一片祥和的等放假氛围。
白千鹤躺在树上,一边晒太阳,一边悠哉悠哉地等着下班。
今日是上衙的最后一天,明日上午来点个卯,就可以彻底放假了。
人生真是美妙。
白千鹤快乐地哼着小调,他躺得高,看得也远,他忽然一顿,仿佛看到了李朝歌。
白千鹤从树杈上坐起来,用力揉了揉眼睛。
这回他看清楚了,真的是李朝歌! 白千鹤一个激灵从树上跳下来,扯着嗓子大喊道:“快准备,指挥使回来了!” 李朝歌进入镇妖司,发现镇妖司内秩序井然,所有人都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,并没有因为即将放假而心生懈怠。
李朝歌暗暗满意,她吩咐周劭几人:“把证据贴好标签,搬到库房里。
你们一路辛苦了,整理好库房后,你们就可以回家了。
” 周劭一听,都不等李朝歌说完,就一手拎着一大堆盒子走向库房。
李朝歌从没见过周劭这么积极,看来,他今年过年应该和人有约吧。
李朝歌回来的时候就不早了,她打发周劭等人去存放证据,自己则去东殿检查白千鹤几人的工作进度。
白千鹤正在东殿认真地看卷宗,他见到李朝歌回来,十分惊讶地瞪大眼睛:“指挥使,您竟然回来了?我刚才看得太入神了,都没有注意到。
” 莫琳琅暗暗撇了撇嘴。
李朝歌不疑有他,说道:“汾州的事是个大案子,一时半会办不完,我就先带着人回来了。
等过年后,我和天后申请,带更多人手去汾州。
” 李朝歌真是受够汾州那群废物了,埋尸体都需要半个月。
求人不如求己,李朝歌决定等过年后,直接调一队禁军过去,无论脑力活还是体力活都可以内部解决,省得受那群废物的气。
白千鹤嗯了一声,说:“指挥使你放心,你不在镇妖司的这两个月,东都风平浪静,宫门一切正常,并没有发现妖怪。
” 李朝歌点头,问:“还有其他事吗?” 李朝歌问的模糊,似乎只是单纯地询问任务。
白千鹤顿了顿,说:“其他没什么,一切照旧。
只不过今年的大朝贺取消了,圣人体恤老臣,不忍众多相公大清早起来折腾,就取消了元日朝贺。
” 李朝歌应下,眉梢轻轻挑动。
元日朝贺每年都举办,无论君臣都要穿着最隆重的衣服,不断三拜九叩,往往要从天不亮折腾到中午。
在寒风中水米不进地站一上午,年轻人都吃不消,别说好些五六十岁的老臣。
皇帝取消今年的朝贺,似乎确实是体恤臣子。
可是,以往朝贺也折腾人,为什么从没有取消过呢?到底是皇帝的身体已经差到不足以支撑朝贺,还是太子不行了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