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35章
李朝歌不假思索,如实说道:“时间太短,我没有试出他的深浅。
不过基础功极其扎实,想来,功力应当不弱。
” 李朝歌都说好,那顾明恪的骑射功夫确实相当不错了。
皇帝拧眉,纳闷道:“裴相等人都说表公子体弱多病,裴纪安也说顾明恪常年抱病,朕还真以为顾明恪弱不禁风呢。
没想到今日一见,明明很好。
他的身体是有些清瘦,但也不至于到体弱多病的地步吧。
” 这同样是李朝歌觉得费解的地方。
前世她来洛阳时,完全没有听说过顾明恪这个名字。
后来她和裴家结亲,逢年过节难免走动,但也没听过裴家还有个表公子。
只差两年而已,前世顾明恪去哪儿了?以顾明恪这般身材相貌,李朝歌只要见过一次,绝不会忘。
皇帝纳闷顾明恪谜一般的武艺,而天后的关注点却在其他地方。
天后状若无意,问:“朝歌,你对顾明恪参加科考,如何看?” 李朝歌没什么意见。
她虽然不愿意顾明恪进大理寺,可是她喜欢顾明恪,和顾明恪选择自己的仕途,这是两码事。
无论如何这是顾明恪的选择,李朝歌就算不情愿,也尊重他的意愿。
李朝歌回道:“天后慧眼识珠,他亦愿意参加,这是好事,我自然是赞成的。
” 天后听后笑了,又问:“那你觉得,他能考过明法科吗?” 这个李朝歌就更不在意了,她想都不想,脱口而出:“一定能。
” 她只见过顾明恪寥寥几面,谈不上了解深厚,但是以她看人的经验,顾明恪只要答应,那就代表十拿九稳。
别说只剩一个月准备,就算让顾明恪直接去考,恐怕他也能满分通过。
李朝歌话里话外对顾明恪十分自信,而皇帝却觉得怀疑:“真的可以吗?仅剩一个月不到,明法科出题向来偏僻,莫说通过,能答完的人都凤毛麟角。
顾明恪毕竟是个门外汉,他去试试明经或许还行,明法科恐怕不可。
” 李朝歌虽然没说话,可是眉眼中十分笃定。
她有种直觉,无论考默义四书五经的明经还是考历朝律疏法度的明法,只要顾明恪想,他就可以通过。
甚至他还能控制自己的分数。
他能得什么名次,全看他的心情而已。
她喜欢他,而他是自由的。
李朝歌也很期待,顾明恪最后会拿出什么样的成绩。
第26章情障 皇帝对顾明恪科考不看好,而李朝歌盲目信任,天后不想让他们吵起来,便开口道:“月底便开科了,到底如何,再等几日便知。
” 李朝歌和皇帝都不再接话,就此结束这个话题。
天后顺势说起科举的事:“科举已经举办了好几年,可是时至今日,科举之士真正进入官场的少之又少,能升到正五品的,更是绝无仅有。
进士一年仅取二十余人,每一个新科进士都堪称万里挑一,而这其中足有半数人,迟迟无法授官。
长此以往,天下读书人怎么会继续信任科举?真正的有才之士,又怎么能脱颖而出,进入朝廷为国效力?” 李善听到这里,回道:“这几年弱冠的世家子弟确实少,母亲若是担心朝
不过基础功极其扎实,想来,功力应当不弱。
” 李朝歌都说好,那顾明恪的骑射功夫确实相当不错了。
皇帝拧眉,纳闷道:“裴相等人都说表公子体弱多病,裴纪安也说顾明恪常年抱病,朕还真以为顾明恪弱不禁风呢。
没想到今日一见,明明很好。
他的身体是有些清瘦,但也不至于到体弱多病的地步吧。
” 这同样是李朝歌觉得费解的地方。
前世她来洛阳时,完全没有听说过顾明恪这个名字。
后来她和裴家结亲,逢年过节难免走动,但也没听过裴家还有个表公子。
只差两年而已,前世顾明恪去哪儿了?以顾明恪这般身材相貌,李朝歌只要见过一次,绝不会忘。
皇帝纳闷顾明恪谜一般的武艺,而天后的关注点却在其他地方。
天后状若无意,问:“朝歌,你对顾明恪参加科考,如何看?” 李朝歌没什么意见。
她虽然不愿意顾明恪进大理寺,可是她喜欢顾明恪,和顾明恪选择自己的仕途,这是两码事。
无论如何这是顾明恪的选择,李朝歌就算不情愿,也尊重他的意愿。
李朝歌回道:“天后慧眼识珠,他亦愿意参加,这是好事,我自然是赞成的。
” 天后听后笑了,又问:“那你觉得,他能考过明法科吗?” 这个李朝歌就更不在意了,她想都不想,脱口而出:“一定能。
” 她只见过顾明恪寥寥几面,谈不上了解深厚,但是以她看人的经验,顾明恪只要答应,那就代表十拿九稳。
别说只剩一个月准备,就算让顾明恪直接去考,恐怕他也能满分通过。
李朝歌话里话外对顾明恪十分自信,而皇帝却觉得怀疑:“真的可以吗?仅剩一个月不到,明法科出题向来偏僻,莫说通过,能答完的人都凤毛麟角。
顾明恪毕竟是个门外汉,他去试试明经或许还行,明法科恐怕不可。
” 李朝歌虽然没说话,可是眉眼中十分笃定。
她有种直觉,无论考默义四书五经的明经还是考历朝律疏法度的明法,只要顾明恪想,他就可以通过。
甚至他还能控制自己的分数。
他能得什么名次,全看他的心情而已。
她喜欢他,而他是自由的。
李朝歌也很期待,顾明恪最后会拿出什么样的成绩。
第26章情障 皇帝对顾明恪科考不看好,而李朝歌盲目信任,天后不想让他们吵起来,便开口道:“月底便开科了,到底如何,再等几日便知。
” 李朝歌和皇帝都不再接话,就此结束这个话题。
天后顺势说起科举的事:“科举已经举办了好几年,可是时至今日,科举之士真正进入官场的少之又少,能升到正五品的,更是绝无仅有。
进士一年仅取二十余人,每一个新科进士都堪称万里挑一,而这其中足有半数人,迟迟无法授官。
长此以往,天下读书人怎么会继续信任科举?真正的有才之士,又怎么能脱颖而出,进入朝廷为国效力?” 李善听到这里,回道:“这几年弱冠的世家子弟确实少,母亲若是担心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