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 > 玄幻 > 明朝那些事儿 [精校出版]--当年明月--合集打包 > 第122章

第122章 第2页

目录
    盘接受。

     道理也很简单,天下只此一家,别无分店,你想买就买,想卖就卖,不愿意就散伙! 明朝的人可以不吃牛羊肉,但蒙古人不能没有纺织品,没有日常用具,所以不能散伙。

     然而这看似对明朝而言一本万利的生意中,却隐藏着危机。

     到了也先时期,由于需求量大,朝贡贸易剧增,本来一年只做一次生意,渐渐发展到一年数贡,每次来做生意的有几千人,牲畜皮毛和马的数量也大大增加。

    要知道,这些牲畜皮毛都不是白送的,明朝政府需要用大量的东西来换,由于皮毛数量过大,而手工业品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,明朝政府一时之间也找不到那么多现货供应。

     明朝政府逐渐意识到,自己似乎掉入了一个贸易陷阱,看似不懂贸易的蒙古部落实际上十分精明。

    他们选择这些牛羊作为贸易品是有着很深的考虑的,因为放牧牛羊对于这些游牧民族而言几乎是不需要什么成本的。

     放牧所需的人工成本其实可以忽略不计,因为他们平日的生活就是放牧,除了这个之外也没有什么工作可干,自然也不需要统计误工费。

    而牛羊吃的是草,这些都是天然资源,在羊毛衫尚未流行的当年,草原沙漠化似乎还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梦想。

     牛羊养大后,直接送到明朝来交换东西,一头牛可以换到很多明朝的农产品和手工业品。

    明朝的出口产品也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,迟早会供不应求,这样下去,国家怎么得了。

     而也先也以自己统一蒙古的声威和武力为后盾,玩了几招阴招。

     他用劣质的马匹冒充好马,索要更高的价格,此外,他还改组了自己的使者队伍,在其中塞入了大量强盗小偷,搅扰沿途居民,到了后来,他派去的那几千人几乎就不是来做生意的,而是沿路抢劫的盗匪。

     蒙古部落的这一倾销行为让大明帝国的大臣们十分不满,某些大臣便有意搞点贸易保护措施,限制蒙古肉制产品冲击国内市场。

     在这些大臣中,有一个人推行这一政策最为积极,相信出乎很多人意料,这人竟然是王振。

     王振本来就是个只顾自己,不管国家的人,他怎么会这么积极呢? 原来在此之前,也先每次来做生意,都会给王振行贿,然而时间一长,也先把这茬给忘了。

     于是王大人突然之间愤怒起来,命令核实使者人数,然后一下子减去了应付金额的五分之四。

     就算也先做生意不老实,是个奸商,但人家毕
目录
返回顶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