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64章
【齐泰的后手】
张信迟迟不见动静,应该也在齐泰的意料之中,从事情发展看来,他已经预料到了这一点,因为就在张信去燕王府报信后没过几天,张昺和谢贵就手持逮捕燕王官属的诏书,率领大批部队包围了燕王府。
看来齐泰也早就料到张信不可靠,所以才会有两手准备。
至此,从削藩开始,事情一步步的发展,终于到了不可收拾的地步。
把面具揭去吧!最后决断的时刻来到了! 【燕王府中的对策】 朱棣病好没多久,就立刻精神焕发起来,但他也没有想到敌人来得这么快,千钧一发之刻,他召集大将张玉、朱能率卫队守卫王府。
由于事发突然,军队来不及集结,而外面的士兵人数要远远多于王府卫队,朱棣正面对着他人生中最大的挑战之一,要取得天下,必先取得北平,而自己现在连王府都出不去! 该怎么办呢? 这是朱棣一生中最为凶险的状况之一,外面喊打喊杀,围成铁桶一般,若要硬拼明显是以卵击石,怎么办才好呢,难道要束手就擒? 办法不是没有,所谓擒贼先擒王,只要把带头的人解决掉,这些士兵就会成为乌合之众。
但要做到这点谈何容易,对方就是冲着自己来的,难道他们会放下武器走进王府让自己来抓? 关键时刻,朱棣突然意识到,自己好像忽略了什么!? 外面这些人到底是来干什么的?这似乎是一个很明显的问题,从他们整齐的制服,凶狠的面部表情,手中亮晃晃的兵器,都可以判断出他们绝不是来参加联欢的。
但问题在于,他们真的是来抓自己的吗? 朱棣的判断没有错,张昺和谢贵并没有接到逮捕燕王的命令,他们得到的命令是逮捕燕王的官属,偏偏就是没有逮捕他本人的诏令! 这真是百密一疏,而燕王的胆略也可见一斑,所谓做贼心虚,有些犯过法的人在街上见到大檐帽就跑,也不管这人到底是公安还是城管,原因无他,心虚而已。
朱棣竟然在政府找上门来后还能冷静思考,做贼而不心虚,确实厉害。
于是朱棣下令请张昺和谢贵进王府,此二人并非傻瓜,好说歹说就是不进去。
朱棣见状便列出被逮捕人的名单,并表示这些人已经被抓住了,要交给政府。
需要带头的来验明犯人的身份。
这下子两个人不进也得进了,因为看目前这个形势不进王府工作就无法完成,而诏书也确实没有说要逮捕燕王,两人商量后,决定进府。
本来他们还带了很多卫士一起进府,但被王府门卫以其他人级别不够拒绝了。
王府重地,闲人免进,本来也是正常的,但在非常时刻,如果依然墨守成规就太迂腐了。
偏偏这两位就是这样迂腐,居然主动示意士兵们听从门卫的安排,然后两个人肩并肩,大步踏入了鬼门关。
一进王府,可就由不得他们了,到了大堂,他们惊奇的发现精神病人朱棣扶着支拐杖坐在那里,一副有气无力的样子。
见到他们
看来齐泰也早就料到张信不可靠,所以才会有两手准备。
至此,从削藩开始,事情一步步的发展,终于到了不可收拾的地步。
把面具揭去吧!最后决断的时刻来到了! 【燕王府中的对策】 朱棣病好没多久,就立刻精神焕发起来,但他也没有想到敌人来得这么快,千钧一发之刻,他召集大将张玉、朱能率卫队守卫王府。
由于事发突然,军队来不及集结,而外面的士兵人数要远远多于王府卫队,朱棣正面对着他人生中最大的挑战之一,要取得天下,必先取得北平,而自己现在连王府都出不去! 该怎么办呢? 这是朱棣一生中最为凶险的状况之一,外面喊打喊杀,围成铁桶一般,若要硬拼明显是以卵击石,怎么办才好呢,难道要束手就擒? 办法不是没有,所谓擒贼先擒王,只要把带头的人解决掉,这些士兵就会成为乌合之众。
但要做到这点谈何容易,对方就是冲着自己来的,难道他们会放下武器走进王府让自己来抓? 关键时刻,朱棣突然意识到,自己好像忽略了什么!? 外面这些人到底是来干什么的?这似乎是一个很明显的问题,从他们整齐的制服,凶狠的面部表情,手中亮晃晃的兵器,都可以判断出他们绝不是来参加联欢的。
但问题在于,他们真的是来抓自己的吗? 朱棣的判断没有错,张昺和谢贵并没有接到逮捕燕王的命令,他们得到的命令是逮捕燕王的官属,偏偏就是没有逮捕他本人的诏令! 这真是百密一疏,而燕王的胆略也可见一斑,所谓做贼心虚,有些犯过法的人在街上见到大檐帽就跑,也不管这人到底是公安还是城管,原因无他,心虚而已。
朱棣竟然在政府找上门来后还能冷静思考,做贼而不心虚,确实厉害。
于是朱棣下令请张昺和谢贵进王府,此二人并非傻瓜,好说歹说就是不进去。
朱棣见状便列出被逮捕人的名单,并表示这些人已经被抓住了,要交给政府。
需要带头的来验明犯人的身份。
这下子两个人不进也得进了,因为看目前这个形势不进王府工作就无法完成,而诏书也确实没有说要逮捕燕王,两人商量后,决定进府。
本来他们还带了很多卫士一起进府,但被王府门卫以其他人级别不够拒绝了。
王府重地,闲人免进,本来也是正常的,但在非常时刻,如果依然墨守成规就太迂腐了。
偏偏这两位就是这样迂腐,居然主动示意士兵们听从门卫的安排,然后两个人肩并肩,大步踏入了鬼门关。
一进王府,可就由不得他们了,到了大堂,他们惊奇的发现精神病人朱棣扶着支拐杖坐在那里,一副有气无力的样子。
见到他们