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24章
随着一声鼓鸣,“咚咚咚”,氛围感立刻有了。
蒙童们踊跃上前,乱七八糟又欢乐地敲起来。
阵仗更大了,好多蒙童化身人来疯,闹作一团。
李夫子看着差不多了,让他们安静坐下来,他则用毛笔沾着朱砂点在他们额间,这个红点叫开蒙点,寓意着从混混沌沌变得知书达理,能作出锦绣文章。
开蒙后,李夫子并没有让他们开始写字或者念书,而是让他们去帮自己打水,劈柴,以及打扫庭院的杂事。
有些人很快不高兴了:“咱们花了银子是来读书写字的,先生竟然把咱们当书童使唤,太过分了。
” 有个别蒙童比较精,先生没指定谁干什么,就找个地方躲懒,有些则听到隔壁往届的学生在上课,干脆旁听蹭课去了…… 沈持则听话地用水瓢开始从水缸里舀出水,小胳膊小腿甩开干得非常卖力。
打扫完之后他问李夫子:“先生让打水劈材是要烧水打扫庭院还是要沐浴更衣?” 他问出这句话之后,李夫子颔首道:“嗯,你问的不错,这是洒扫礼,另外,在书院还要学习煮饭。
” “煮饭?”沈持心中快速想着:蒙童一早起来带着朝食来书院念书,到了午后则回家吃哺食,为什么要煮饭呢。
李夫子看出他的疑惑,解答道:“小童读书饿得快,晌午要加一顿餐,书院后头的小院子里专门开辟了一处厨房,里面有简易灶台,供各人煮点东西吃或者加热从家中带来的吃食。
” 也就是说,青瓦书院提倡学生们一天吃三顿饭,晌午这顿饭在书院里自己煮着吃。
别的蒙童听说还要自己煮饭时愁眉苦脸,唯独沈持心中则暗自高兴,他巴不得一天吃三顿饭,那才是科学的。
毕竟是发展到后世才摸索固定下来的吃饭规则。
李夫子领着他们去看厨房从书院的后门出去,相通的东北方另有一个小院,进去里面有三间瓦房,里面零零散散地砌了十多个小灶台,旁边放着禄县当地的乡绅们捐的一缸大米和一罐,没有别的。
米和盐免费提供给学生们煮饭吃的。
有家境富裕的学生嗤之以鼻,立刻说要自己从家中带饭,只用书院的灶台热一热便是。
沈持则兴奋地盘算着,以后要利用书院的灶台,每日做一顿美食犒劳自己。
参观完厨房之后,李夫子给蒙童们发放了手抄的《学规教条》,相当于青瓦书院的学生手册之类的。
除去行为、礼仪的规定之外,还有学业上的,比如习字,背书等。
…… 沈家。
大房二房看见沈
蒙童们踊跃上前,乱七八糟又欢乐地敲起来。
阵仗更大了,好多蒙童化身人来疯,闹作一团。
李夫子看着差不多了,让他们安静坐下来,他则用毛笔沾着朱砂点在他们额间,这个红点叫开蒙点,寓意着从混混沌沌变得知书达理,能作出锦绣文章。
开蒙后,李夫子并没有让他们开始写字或者念书,而是让他们去帮自己打水,劈柴,以及打扫庭院的杂事。
有些人很快不高兴了:“咱们花了银子是来读书写字的,先生竟然把咱们当书童使唤,太过分了。
” 有个别蒙童比较精,先生没指定谁干什么,就找个地方躲懒,有些则听到隔壁往届的学生在上课,干脆旁听蹭课去了…… 沈持则听话地用水瓢开始从水缸里舀出水,小胳膊小腿甩开干得非常卖力。
打扫完之后他问李夫子:“先生让打水劈材是要烧水打扫庭院还是要沐浴更衣?” 他问出这句话之后,李夫子颔首道:“嗯,你问的不错,这是洒扫礼,另外,在书院还要学习煮饭。
” “煮饭?”沈持心中快速想着:蒙童一早起来带着朝食来书院念书,到了午后则回家吃哺食,为什么要煮饭呢。
李夫子看出他的疑惑,解答道:“小童读书饿得快,晌午要加一顿餐,书院后头的小院子里专门开辟了一处厨房,里面有简易灶台,供各人煮点东西吃或者加热从家中带来的吃食。
” 也就是说,青瓦书院提倡学生们一天吃三顿饭,晌午这顿饭在书院里自己煮着吃。
别的蒙童听说还要自己煮饭时愁眉苦脸,唯独沈持心中则暗自高兴,他巴不得一天吃三顿饭,那才是科学的。
毕竟是发展到后世才摸索固定下来的吃饭规则。
李夫子领着他们去看厨房从书院的后门出去,相通的东北方另有一个小院,进去里面有三间瓦房,里面零零散散地砌了十多个小灶台,旁边放着禄县当地的乡绅们捐的一缸大米和一罐,没有别的。
米和盐免费提供给学生们煮饭吃的。
有家境富裕的学生嗤之以鼻,立刻说要自己从家中带饭,只用书院的灶台热一热便是。
沈持则兴奋地盘算着,以后要利用书院的灶台,每日做一顿美食犒劳自己。
参观完厨房之后,李夫子给蒙童们发放了手抄的《学规教条》,相当于青瓦书院的学生手册之类的。
除去行为、礼仪的规定之外,还有学业上的,比如习字,背书等。
…… 沈家。
大房二房看见沈