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11 第2页
将嫡系子弟送入京中,择优选入奉辰卫侍奉。
此事陛下自然知晓,不用贫僧多言。
” “元熙十八年时,当时的宁王世子,宁复还,便应当入京。
只是那时西域又生出了乱子,教他一时间脱不开身。
等到将高昌、焉耆、龟兹收拾完毕,终于启程时,已经是那年年末。
宁复还一直拖到冬天才来建邺,当时众人私底下已经有些揣测,指不定他要受好一番责难,然而元熙陛下却对他喜欢的很,不仅不曾责罚,反倒笑言他可堪为‘千里驹’,教他入了奉辰卫,又在建春门外赐了宅子,以便他当值入宫。
” “又怜惜他生母早逝,生父病重,年少多难,常常带在身边教导,又择了宫室与他歇息,种种殊荣,连诸位皇子都比不得。
” 裴昭若有所思:“宁复还少年将才,战功了得,又投了阿翁性情,无怪乎阿翁恩宠有加。
” 归喜禅师点头道:“正是,当时元熙陛下跟前,宁复还着实是炙手可热的人物,诸位皇子都争着与他相交。
但他十分谨慎,并不与哪一方走得接近。
若是如此,平平生生的度过这三年也就罢了,偏偏不知怎的,齐王……也就是上皇得了他的眼。
” “那时西蕃王子婆犀笼也在建邺,西蕃王说仰慕中原文化,想让王子来帝京入学,陛下自然是应允了。
可西蕃又与沙州争端,在宁复还手里吃过苦头,因此说不得就结下了梁子。
开春后,建初佛会,波罗觉慧也从洛阳赶来。
西蕃暗地里算计,不曾想,不仅没下了大雍颜面,反倒是自己跌了大跟头。
也正是在这场佛会上,宁复还与归猗师弟认识了。
” “他二人相逢恨晚,一见如故,很快便熟识。
宁复还时常宿在宫中,闲暇之时,便来寺寻师弟玩耍。
师弟年少,并未见过几个外人,也将他当做好友。
后来一次,宁复还提到,归猗师弟既然对佛理有如此造诣,不若与他去仙岩寺译经。
师弟虽然意动,但身份着实尴尬。
他若只是平平常常一小僧倒是好了,偏偏却是上皇的佛前替身,想要随宁复还一道离京,并不容易。
” “宁复还只问师弟愿不愿,得了答覆后,便去求元熙帝。
元熙帝一贯对他恩宠非常,自然没有不应的道理,又听说是与他一道挫了西蕃的僧人,只问他何时交了如此朋友。
宁复还原以为如此已经足够,但是元熙帝笑着说,虽然自己答应了,但师弟毕竟是上皇的人,还是要去问问上皇的意思才是。
” “元熙帝性情仁厚,宽宏大量,从不曾为难下人。
何况在他看来,上皇……也就是齐王与宁复还关系亲厚,宁复还去讨要,上皇定然会大大方方的送人。
” “果然宁复还去问了上皇,上
此事陛下自然知晓,不用贫僧多言。
” “元熙十八年时,当时的宁王世子,宁复还,便应当入京。
只是那时西域又生出了乱子,教他一时间脱不开身。
等到将高昌、焉耆、龟兹收拾完毕,终于启程时,已经是那年年末。
宁复还一直拖到冬天才来建邺,当时众人私底下已经有些揣测,指不定他要受好一番责难,然而元熙陛下却对他喜欢的很,不仅不曾责罚,反倒笑言他可堪为‘千里驹’,教他入了奉辰卫,又在建春门外赐了宅子,以便他当值入宫。
” “又怜惜他生母早逝,生父病重,年少多难,常常带在身边教导,又择了宫室与他歇息,种种殊荣,连诸位皇子都比不得。
” 裴昭若有所思:“宁复还少年将才,战功了得,又投了阿翁性情,无怪乎阿翁恩宠有加。
” 归喜禅师点头道:“正是,当时元熙陛下跟前,宁复还着实是炙手可热的人物,诸位皇子都争着与他相交。
但他十分谨慎,并不与哪一方走得接近。
若是如此,平平生生的度过这三年也就罢了,偏偏不知怎的,齐王……也就是上皇得了他的眼。
” “那时西蕃王子婆犀笼也在建邺,西蕃王说仰慕中原文化,想让王子来帝京入学,陛下自然是应允了。
可西蕃又与沙州争端,在宁复还手里吃过苦头,因此说不得就结下了梁子。
开春后,建初佛会,波罗觉慧也从洛阳赶来。
西蕃暗地里算计,不曾想,不仅没下了大雍颜面,反倒是自己跌了大跟头。
也正是在这场佛会上,宁复还与归猗师弟认识了。
” “他二人相逢恨晚,一见如故,很快便熟识。
宁复还时常宿在宫中,闲暇之时,便来寺寻师弟玩耍。
师弟年少,并未见过几个外人,也将他当做好友。
后来一次,宁复还提到,归猗师弟既然对佛理有如此造诣,不若与他去仙岩寺译经。
师弟虽然意动,但身份着实尴尬。
他若只是平平常常一小僧倒是好了,偏偏却是上皇的佛前替身,想要随宁复还一道离京,并不容易。
” “宁复还只问师弟愿不愿,得了答覆后,便去求元熙帝。
元熙帝一贯对他恩宠非常,自然没有不应的道理,又听说是与他一道挫了西蕃的僧人,只问他何时交了如此朋友。
宁复还原以为如此已经足够,但是元熙帝笑着说,虽然自己答应了,但师弟毕竟是上皇的人,还是要去问问上皇的意思才是。
” “元熙帝性情仁厚,宽宏大量,从不曾为难下人。
何况在他看来,上皇……也就是齐王与宁复还关系亲厚,宁复还去讨要,上皇定然会大大方方的送人。
” “果然宁复还去问了上皇,上